他從小就令人頭疼:說話困難、不合群;大學時期,經常逃課或在課堂上想其他事情,也因此常受到紀律處分;成年後,他的辦公室依然雜亂無章。他是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他是過動症患者。
兒時的他一刻也閒不下來,不是在院子裡到處跑,就是在家裡四處竄,即便坐下來手裡也要玩點東西。但31歲的他,取得了23枚金牌並被大家親切地稱之為「飛魚」,他是美國游泳運動員麥克‧菲爾普斯,他是過動症患者。
他一直在想辦法對抗自己的丟三落四:讓助手幫他把行程計畫寫好;訓練自己將錢包和鑰匙放在同一個地方,以防找不到;佩戴有記事提醒功能的手錶;「我很難做好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情。」他是航空企業家大衛‧尼爾曼,他是過動症患者。
他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好的職業籃球運動員,在球場上的動作使球迷眼花繚亂,在球場內外的成就激勵了許多人。他是著名籃球運動員麥克‧喬丹,他是過動症患者。
並不是說每位過動症(ADHD)患者都能成為天才,但越來越多事實和科學研究表明,一些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已將他們的過動症從疾病轉為優勢:商業大亨理查德‧布蘭森、迪斯尼樂園的創始人沃爾特‧迪斯尼、藝術家巴勃羅‧畢加索、電影大師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過動症患者一旦得到有效治療和正確引導,他們的優勢就會逐漸顯露:學習成績不斷上升,擁有較廣泛的興趣愛好且朝氣蓬勃。國外有追蹤研究表明,過動症兒童長大後在選擇就業方面也有一定的優勢,比如計算機軟體製作、銷售、股票經紀人、藝術家或科學家等。
多項研究發現,過動症患者普遍具有以下優勢:
精力充沛,迅速轉移注意力
過動症患者通常擁有無窮無盡的能量,只要投入進去,他們更容易在運動場、學校或工作上取得成功。尤其是在運動方面,過動症患者能有更出色的表現,特別是團隊運動往往需要關注許多不同的事情。
以打籃球為例。你必須留意誰有空,猜測下一個球將在哪裡,估計對手的動作,找出自己在球場上的路徑等等。這些情況下,過動症患者能迅速轉移注意力,將成為很大的優勢。
在國際電子競技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的戰隊隊員,多數是過動症患者。瞬息萬變的遊戲戰場中,需要極其迅速地處理各方面的資訊,在一秒內作出幾個甚至十幾個微操作。普通人看著就眼花繚亂的操作,過動症患者因為能迅速轉移注意力,做起來遊刃有餘。
同樣,各國空軍的王牌飛行員中也有相當高的比例是過動症患者。你若見過飛機駕駛艙裡密密麻麻的儀表和開關、無比複雜的系統,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需要能迅速轉移注意力的過動症患者才能更好勝任。
在民航系統裡,只要過動症沒有嚴重到必須進行藥物治療的程度,FAA(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允許過動症飛行員持證上崗。AOPA(國際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甚至對過動症有專門的頁面介紹,取得AOPA民用無人機駕駛員執照無需提交過動症檢查報告。
甚至在秘書等看似「平常」的崗位中,過動症患者也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優勢。作為秘書,尤其是日理萬機的大領導的秘書,必須處理大量零散的資訊,將無數瑣碎的事情安排妥當。大部分人在事務繁雜時難免顧此失彼、手忙腳亂,而過動症患者快速轉移注意力的能力卻讓他們在這類工作中更得心應手。
許多國家的公務員系統中,秘書職位是培養和選拔高級官員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不難在領導人和重要官員中發現過動症患者。同理,許多過動症患者因其超強的「多任務處理能力」而成為商業鉅子。
充滿好奇,富有創造力
過動症患者會更開放,願意嘗試新事物,擺脫現狀,有創業精神,是極富創造性的。無論是在控制實驗還是現實生活中,過動症患者都傾向於擁有更高的創造力,因為它們的大腦更容易產生不被框架束縛的隨機想法。
發表在《兒童神經心理學》(Child Neuropsycholog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繪製生活在地球以外的動物,並為自己創造一個新玩具。結果發現過動症患者比同齡人擁有更好的創造性和創新的觀點。
ADHDmazing Art網站開展的一項關於過動症患者的藝術活動,這件藝術品由朱莉安娜(14歲)完成,她寧願畫畫也不願意去學習和做作業。
過動症兒童的早期表現常常是「熊孩子」,他們的課業學習能力通常不會太好,也不太認真和守紀律。但不是他們不想認真,而是真的沒有能力保持注意力,所以強逼是沒有用的。對不聽話不認真的行為簡單粗暴地以行為主義治療方式嚴加責罰,反而會造成自暴自棄、自我醜化等心理障礙。
年齡稍大的過動症青少年喜歡到同類人群中「抱團」,形成「非主流小社會」,可能會發展出反社會人格障礙等,以對抗正統教育,甚至吸菸酗酒,打架鬥毆。美國《變態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上的研究論文,通過對1292名違法犯罪少年的調查,發現其中有978人曾被診斷為兒童過動症。
可見正確的教育引導方式是極為重要的。
如果孩子並不是過動症卻品行頑劣,俗話說的「不打不成器」等行為主義治療方式可能就派上用場了,用「和風細雨」式的方法教育引導「熊孩子」或許不那麼理想。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確認「熊孩子」是過動症,還是真「熊」?
與多數人的常規理解不同,過動症並不能僅靠觀察孩子的行為就很準確地區分。目前,世界上對過動症的診斷主要參考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中的診斷指南,共包含9項注意力障礙、6項過動、3項衝動性的判定標準,症狀要求在2個或多個情況下都出現(例如在家和在學校有同樣的表現),並且必須損害社會或學術行為功能。
這麼複雜的診斷標準意味著:1.過動症不易診斷,非專業人士從網絡隨意搜索的「診斷方法」基本不可靠,難以靠自己的觀察和經驗來診斷;2. 由於醫務人員對過動症的認知不一,診斷標準又極為複雜,會導致相當比例的誤診漏診。
戴爾‧阿徹MD博士(醫生,精神病學家,電視和電台節目主持人,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是一位從未使用藥物的過動症患者,他在The ADHD Advantage這本書中提到,被診斷患有過動症的每6個人中就有1個為誤診。在所有640萬例過動症診斷中,可能會錯誤地診斷出多達110萬。
現有研究將父母懷孕期間飲酒、吸菸、緊張壓力等行為與兒童過動症相聯繫。不過,學界公認過動症的最大因素還是基因。通過雙生子和家系研究發現過動症是遺傳度很高的疾病,至少有20種潛在易感基因與過動症有關,遺傳決定度約為76%。
基於過動症的遺傳性,目前全面的基因檢測是最直接有效的診斷手段,而且從出生第一天開始就能測。儘早進行基因檢測能確定孩子患過動症的風險高低,從而對其採取合適的教育方案和生活引導。
當菲爾普斯的母親知道她的兒子患有過動症時,面對老師的抱怨,她沒有訓斥、打罵菲爾普斯,也沒有強迫他繼續學習,而是努力幫助小菲爾普斯找到了興趣所在,發現了他的游泳天賦,經過培養和訓練,終於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了舉世矚目的游泳天王。
基因檢測技術日趨成熟,不僅能作為多種疾病的重要診斷依據,還能解析兒童天賦基因,這無疑是過動症患者的福音。通過基因發現孩子的天賦及短板,在孩子成長中給予正確引導,培養興趣特長。
過動症孩子是隱身的「寶藏男孩/女孩」,他們更為渴望得到鼓勵、肯定,而對感興趣事物的極度狂熱則使他們更容易出類拔萃,只要找準他們的天賦,這將成為良性循環,幫助過動症高風險兒童甚至過動症患者開啟新的精彩人生。
參考資料(點擊跳轉):
https://www.genome.gov/news/news-release/Linking-genes-to-ADHD-by-mapping-connections-in-brain
https://www.additudemag.com/is-adhd-hereditary-yes-and-no/
https://academic.oup.com/hmg/article/15/14/2276/2356050
https://academic.oup.com/jpepsy/article/33/10/1085/957300
撰文者:張弓